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:::

港勤股份有限公司

基隆港務facebook粉絲團_另開新視窗

臺中高雄港務facebook粉絲團_另開新視窗

高雄港務facebook粉絲團_另開新視窗

花蓮港務facebook粉絲團_另開新視窗

基隆港旅客服務facebook粉絲團_另開新視窗

臺灣港務國際物流_另開新視窗

:::

水岸觀光導覽

跳過現在頁籤,直接到內容
  西22至26號碼頭 
緣由
 (一)遠因: 
西元1939~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由美國軍方開發推展出革新的貨櫃運輸方式後,「貨櫃運輸」遂漸被全球各國所重視。   
(二)何謂「貨櫃」
所謂「貨櫃」(container ),依國際標準化機構(ISO)之定義,係指具有恒久性及適合反覆使用強度之儲櫃,內部有1立方公尺以上容量,且具有易於裝貨及取貨設計、利於運輸過程中速裝卸等特性。   
(三)用「貨櫃」運輸有什麼優點: 
1.貨櫃化運輸,可節省貨物包裝費、損失賠償費、貨艙清潔費等費用。
2.貨櫃裝卸效率顯著提昇、裝卸時間縮短、停泊時數緘少,裝卸費用降低。
3.貨物較易集中,可維護貨主的利益。
4.貨櫃密封可防止雨天或水溼之損失、裝卸貨物時破損、被竊及混裝時之污損。
5.貨櫃化因運輸單位體積增大,可減少貨物整理之錯誤。
6.貨櫃運輸除特殊惡劣天氣外,雨天亦可裝卸貨物。
7.除貨櫃內裝有須嚴密防止水溼之貨物外,其餘貨櫃可裝載於露天甲板上。
8.貨櫃化便於科學管理。
9.貨櫃運輸便於陸、海、空聯營。
貨櫃運輸形態演進時期
 
演進期別
時間
發展地區
航線形態
船舶形態
萌芽期
1966海陸公司開闢國際貨櫃運輸航線之前
僅美國、澳洲兩地
短程國內或沿海航線
以改裝的半貨櫃輪為主容量約為500TEU, 速度慢。
 
成長期
1966~1970年
遍及美、歐、日、澳等先進國家
 
開始經營國際航線
以新造之全貨櫃輪為主,容量約為700~1000TEU,RO/RO型已出現
 
茁壯期
1971~1983
擴展至東南亞、中東、南非等地
開闢了遠東、非洲之間的兩大洋長程航線
以容量達2000 TEU巴馬極限型全貨櫃輪為主
成熟期
1984年長榮海運與U.S.L相繼開闢環球航線之後
擴及中南美、中國大陸、印度等
以環球航線為主,並建立幅射線狀的接駁網路。
以超大型、省能源之全貨櫃輪為主,容量達4000TEU
本分公司因應貨櫃運輸時代來臨
 
(一)1945年,臺灣歸屬中華民國,基隆港務局成立,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,大力從事港口的復建工程,積極投入內港設施改建。洞燭貨櫃運輸定是未來全球海運運輸之主流,為因應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,又宥於本港港域狹窄,若僅沿著天然海岸興建碼頭,能提供之碼頭、船席數量仍屬有限,難敷日後大量海運泊港之運輸需求,於是乎規劃利用本港現有港域興建能創造更多倍數碼頭船席,以供日後大量海運泊港之運輸需求。於1974年~1981年先後開始積極興建兩座大型突堤碼頭(pier),首先興建西22~26號碼頭,為第1突堤,續再築建西19、20號碼頭,為第2突堤。
(二)何謂突堤碼頭(PIER)
突堤碼頭,英文為PIER。指利用既有海岸向外海域成直角形突出之擴展建築而成的碼頭,其優點可創造更多的碼頭及供船舶停泊之船席,以利港口更多船舶靠泊碼頭從事貨物裝卸作業; 缺點是築建工程艱鉅,築建費用較高。此適合於港域較窄的港口,本港港口適合興建。
本港於1974年先於西22 ~26號碼頭興建突堤碼頭,稱第1突堤。面積138,000平方公尺,可存儲2,600TEU(2層高,折合20呎);旋再於19~20號碼頭興建的突堤碼頭,稱第2突堤,面積108,615平方公尺,可存儲 2,046 TEU(2層高,折合20呎)。
 
本港曾榮膺全世界排名第7大貨櫃港之殊榮
 
本港為因應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,以改建及增建貨櫃碼頭為主。將東8號~11號原本雜貨碼頭築建為貨櫃碼頭(為第2貨櫃中心,現稱東櫃場),又將西16號~西18號原本雜貨船碼頭改建為現代化的貨櫃碼頭(為第3貨櫃中心,後稱南櫃場)。在主政者的高瞻遠矚及全港同仁上下一心、努力不懈下,本港的貨櫃營運量與日俱增,在1980年代達到高峰, 1984年本港貨櫃營運量高達123萬3,794TEU,更使本港登上全世界第7大貨櫃港之殊榮。
 
最後更新日期:112-09-11
瀏覽人次:4719
  • 回上頁
  • 回最上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