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0年代臺灣對外國開港通商後,港埠發展日益成長,基隆港為天然良港,其地理位置優越,於1863年正式開港,成為世界交通要衢,經臺灣巡撫劉銘傳擘劃,築鐵路通臺北,疏浚航道及填築內港,並於1886年上奏清廷,委任臺灣首富林維源總辦築港,進行建港規劃,視為基隆港建港元年。日治時期基隆港更被定位為臺灣與日本交通往來的門戶,並於1899至1944年規劃五期的築港工程,後來雖因太平洋戰爭而未完成第五期工程,此築港工程仍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發展的重要基礎。

.jpg)
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臺灣海運交通受到戰爭波及,不論是港口或船隻皆有損毀,致使海運發展稍有停頓。戰後國民政府來臺,並於1945年11月9日臺灣省政府交通處下設立基隆港務局,首要任務為打撈港內沉船、疏濬航道及復建港區基礎設施。當時港務局業務範圍單純為「港口事務」「航政業務」,而稅關業務則劃歸財政部台北關。因應臺灣航運蓬勃發展,各地貨物透過船舶運送之需求日增,1947年2月1日成立淡水工程處(10月16日改為辦事處);2月6日成立蘇澳工程處(1948年改辦事處)。1963年9月1日,原隸屬於基隆港務局的花蓮港分局,為配合當地經濟發展及開放為國際港,升格為花蓮港務局。復建工程完畢後,基隆港開始快速發展,包括增建港埠設施、在西岸外港及東岸興建碼頭等。隨著貨櫃航運日益蓬勃,基隆港自1969年起興建第一貨櫃中心,持續改建及增建新貨櫃碼頭,以及開闢港區連接至高速公路的東西岸聯絡道,強化海陸運輸網絡,提升效率。於1984年創下排名世界第七大貨櫃港的輝煌紀錄。
進入1990年代後,除面臨國內外港口激烈競爭外,囿於基隆港區本身腹地有限,緊鄰市區及山區難以擴建,及港內碼頭吃水深度過淺,難以停泊巨型貨櫃輪船等因素,基隆港總運量開始衰退。1999年後,基隆港開放裝卸作業民營化,2002年東8至11碼頭改由民間經營,2009年亦由民間業者開始營運西19至21碼頭,提升裝卸效率,並積極朝向多元化經營,陸續開放港區觀光,結合地方政府及在地產業觀光發展;設立自由貿易港區,利用免稅優勢,提升外銷及轉口廠商競爭力;並成功招攬麗星、公主、皇家加勒比、歌詩達郵輪等業者,發展郵輪母港,2017年獲頒「亞洲最佳郵輪母港」。基隆港在2019年創下全年595艘次、94.6萬旅客人次的高峰紀錄,隔年受疫情影響致旅運量驟降,轉而投資旅客中心更新擴建、推出高額獎勵優惠吸引郵輪業者、搭配交通部觀光署源赴歐美日招商等積極作為,於2023年再度獲頒「特別成就獎」之殊榮,並預計在2025年挑戰超越疫情前高峰紀錄。在港務公司、中央及地方觀光主管機關合作推動下,基隆港迎接更多郵輪品牌、Fly-cruise旅客及國際掛靠旅客,使基隆港成為多元的郵輪旅遊市場,在亞洲郵輪航線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一席之地。

.jpg)
2012年交通部實施「政企分離」,各港務局公司化,合併成立國營的「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」,原基隆港務局則改制為「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」。雖然體制改變,但公司對基隆港的經營發展決心不變,至今東岸及西岸依然分別有多座貨櫃、散雜貨及客運碼頭,接應著臺灣各式各樣的進出口貨品及川流不息的國內外旅客。未來亦將持續秉持善用及優化各項港埠資源的精神,擘劃基隆港的營運發展。